格力与小米:商业角逐新篇,从家电到造车的风云变幻

时间:2024-11-06  来源:中国家电网  作者:编辑

  在商业竞争的舞台上,董明珠和雷军的较量从未停歇,宛如一场精彩的马拉松,持续吸引着大众的目光。
  遥想 2013 年,董明珠和雷军以格力和小米双方 5 年营收打赌,最终格力电器以微弱优势拔得头筹。时过境迁,如今的竞争局势愈发复杂且激烈。小米在汽车业务风生水起,小米 SU7 大获成功,在家电领域,更是朝着以空调为代表的白电核心领域发起强劲 “猛攻”。而格力作为家电龙头企业,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尤其在 “造车” 这一赛道上,新的战火似乎一触即发。
  格力电器在造车之路上持续加码。据天眼查 APP 消息,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钟成堡,注册资本 2000 万元。其经营范围涵盖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工业机器人制造与销售等。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上海捷英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格力电器旗下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共同持股。此消息如巨石入水,引发广泛关注。不少人认为这是董明珠跨界造车迈出的关键一步。此前,格力智能装备已为全球多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提供装备支持。
  今年 8 月,格力电器控股子公司盾安环境发布公告,完成收购上海大创 62.95% 股权的交易,作价 2.15 亿元,并增资 3000 万元,交易完成后持股 65.95%,上海大创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盾安环境表示,此次收购有助于完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产品线,提升单车价值量,且上海大创已获长城、长安等多家整车厂商定点认可。盾安环境主营业务包括制冷配件与设备业务、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业务两大板块,当初格力入主盾安环境就被视为切入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重要举措。从当前情况看,格力走的是从零部件切入的路径,相比整车制造,这种方式风险更低、更稳定,而工业机器人能为汽车零部件加工和家电制造赋能,实现业务协同。有分析指出,格力正以此为格力钛的长期发展铺路,整合资源,逐步实现从零部件供应到整车制造的全面转型。
  董明珠造车之路充满传奇色彩与话题性。2016 年,看好新能源汽车前景的董明珠力推格力电器收购银隆新能源,计划以 130 亿元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公司,借其新能源电池技术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然而,这一提案遭到格力中小股东集体反对,董明珠大为不满,在当年的企业领袖年会上痛批股东目光短浅,并坚决表示要投身新能源汽车领域。随后,她以个人名义投资银隆新能源,还拉上王健林和刘强东,共同出资 30 亿入股,并两次增资,成为银隆第二大股东。在董明珠支持下,银隆迅速扩张,多地建厂。但好景不长,2018 年,银隆被曝出拖欠货款、生产线停工、产业园被查封等问题,公司创始人等涉嫌侵占公司利益超 10 亿元,银隆业务急刹车。董明珠虽承认加入银隆后才知问题严重,过程艰辛,但她表示绝不后悔。2020 年,银隆股份拍卖成交寥寥。2021 年 9 月,格力电器通过司法拍卖获得银隆新能源 30.47% 股权,董明珠将银隆收归麾下,银隆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明珠在股东大会强调,格力钛技术没问题,收购对格力光储空产品意义重大,汽车业务拓展了产业链,虽目前困难但未暴雷,未来增长空间大。2023 年底,格力电器超 10 亿增持格力钛持股至 72.47%。
  格力电器 2024 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营业总收入 1002.87 亿元,同比增长 0.5%;归母净利润 141.36 亿元,同比增长 11.54%。其中空调业务收入 779.61 亿元,同比增长 11.38%,占营业收入比重升至 78.14%,但绿色能源业务收入同比大幅下滑 31.84%,仅 19.87 亿元。有分析人士指出,家电市场增长受限,多元化成为家电企业必选之路。格力多元化尝试多,但除空调主业务外,其他品类竞争力不足。随着全球 “碳中和” 目标推进,新能源和智能制造成新风口,汽车赛道对格力而言,既是业务延展和新增长点探索,也是在未来产业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关键之举。
  再看小米,其在汽车领域势头迅猛。雷军透露,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小米 SU7 锁单超 6000 辆,十月冲刺目标是生产和交付各 2 万辆。资料显示,小米 SU7 此前已连续 4 个月突破 1 万辆,预计 11 月提前完成全年 10 万台交付目标,全年冲刺 12 万辆。乘联会 9 月数据显示,小米汽车 9 月批发销量预估 13500 辆。若小米 SU7 十月能达成 2 万台交付量,将超越特斯拉 Model 3,成为热门电动车型。今年 3 月底,小米首款量产智能电动汽车小米 SU7 发布,备受瞩目。小米集团 2024 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营收 1643.95 亿元,同比增长 29.6%,经调整净利润 126.66 亿元,同比增长 51.3%。其中二季度营收 889 亿元,同比增长 32%;净利润 51.0 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 62 亿,增长 20.1%,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及其他创新业务收入达 64 亿元。雷军表示,智能汽车等创新业务交付提速,有望 11 月完成全年 10 万辆交付目标,二季度交付 27307 辆,收入 64 亿,毛利率 15.4%,虽亏损 18 亿但处于高投入阶段,且该毛利率远高于许多造车新势力,雷军称这是小米最出色季报。高盛研报指出,小米 SU7 凭借智能系统和生态优势,有成为中国最畅销高端电动轿车之一的潜力,预计是中国销量前三的高端轿车型号之一,月均销量超 1 万辆,还预计小米汽车 2028 年实现盈利。
  不仅在汽车领域,小米在白电领域也在发力。财报显示,小米大家电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 38.7%,空调出货量超 330 万台,同比增长超 40%;冰箱出货量超 60 万台,同比增长超 25%;洗衣机出货量超 40 万台,同比增长超 30%。在 2024 年 618 大促中,京东平台《家电竞速榜》显示,全品类累积成交额 TOP10 品牌前三是美的、海尔、格力,小米排第四。空调方面,格力、美的、小米位居前三,在新风空调累计榜单中,小米空调在 TOP10 中占三席。期间曾有格力和小米空调销量争议小插曲,董明珠在 2023 年股东大会上回应网络谣言,质疑小米空调技术。雷军则表示,小米空调进步快但与格力差距大,进步空间大,产品好、定价厚道、服务提升快是其发展原因。2023 年,格力家用空调内销 2979 万台,同比增长 4.05%,小米空调销量 440 万台,双方体量差距明显。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小米白电虽基数小但增速高,正处于成长阶段,其从手机行业带来的互联网基因更契合年轻人需求,智能家居生态也是优势之一。
  从家电到造车,格力和小米的竞争不断碰撞出火花。在笔者看来,这种良性竞争能促进双方发展,通过技术研发和创新,在寻求新增长的同时推动两家公司不断前进。格力和小米的下半场竞争,才刚刚拉开帷幕,未来发展令人期待。



免责声明: 家电资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本站所转载图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业性质,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联系方式:sikto@126.com

本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家电资讯网站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敬请谅解。

重点推荐
TCL发布新品T6L电视,全新“万象分区”重塑好画质标准 康佳空调2025新品发布峰会圆满落幕,引领空调行业新风尚 TOP3量额增幅最高!海尔空调又推AI节能科技 国外家电进入日本有多难?中国企业做到了 空调制热总不均匀?卡萨帝:远近无风差,上下无温差 “万象分区”改写行业标准,友商接下来将面临着怎样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