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通用人工智能“头雁”活力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绿色化双转型的主要引擎,具有很强的“头雁”效应。当前,全球很多国家都将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应在数据要素领先,算力、算法跟跑的现状下,高度重视夯实人工智能底层技术与基础软件,营造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生态,加快推动应用落地。
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突破并深度融入各行各业,全球科技与产业界正在掀起人工智能大模型热潮。我国科技与产业界也及时跟进,华为、腾讯、阿里、百度等科技领军企业的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已悉数亮相,大学、科研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也纷纷加入其中,这一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创新态势。这既体现了我国数字技术创新生态枝繁叶茂的发展活力,也展示了创新主体紧跟基础前沿技术、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心与担当。
当前,我国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创新中心的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攀升,数字创新活力不断显现,人工智能研发和商业化应用的内生动力日益增强,这些区域都在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笔者认为,营造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要对算力、算法、存储、网络、安全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集成,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创新等工作,一体设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提升自主研发的能力,优化应用场景,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首先,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的基础支撑。人类正在迈向智能经济时代,人工智能是大国竞争的基础性、战略性领域之一,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题中应有之义。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发挥好大规模、高质量、多样化的数据语料库优势,建设互联互通的算力基础设施,把算力、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高质量发展。在这方面,相关创新主体要坚定自信自强,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持续投入,久久为功,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硬件上,我国需要突破算力瓶颈,在软件上,需要实现全链路自研,在算法和训练方法上要实现自主创新,在人才上要实现自主培养,才能保证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有鉴于此,我国需要结合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聚焦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提高通用人工智能创新体系的研究质量和整体效能,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支持创新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其次,优化应用场景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的关键抓手。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各行各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中得到应用,才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进行创新应用,探索优化应用场景,构建应用生态体系。我国拥有海量数据、超大规模市场、丰富应用场景和坚实产业基础,对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有现实和长远需求,能在具体的供需联动中实现细分领域的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是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实现以“边缘突破”带动“系统跃升”的机遇所在。当前,国产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处理简单任务和高容错率场景方面已有较好表现,但在处理复杂信息上,仍面临较大技术挑战。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需要在医疗、金融、交通、农业、政务、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科技服务、商业服务等多个场景得到应用,成为可用、实用、好用、易用的生产与服务工具,才能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源源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再次,促进融通创新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的必由之路。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既有赖于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也需要良好政策环境,重视防范风险与包容审慎的平衡,让前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大学、科研院所、数字领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公司、传统制造企业与服务企业等,在不同领域各有优势与特长,可以通过跨界合作与融通创新,实现资源与技术有效整合、供给与需求有效匹配。具体来讲,处于头部的平台企业拥有丰富的算力资源和基础技术能力,可为不同产业构建专属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撑;传统大企业资源多、影响力大、应用场景广,有能力也有必要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公司更具创新活力和灵活性,可在特定应用领域进行前沿创新探索,部分优秀企业有望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甚至成长为科技领军企业。
总而言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需要加快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平台企业,保持国内良性竞争,引导不同创新主体强强联合、分工协作,提升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