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追光”又至拐点?家电巨头面临新一轮行业洗牌
近日,多家家电企业发布业绩预告,其中大部分表现亮眼。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8日,有37家家电上市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报业绩预告,其中有超过7成企业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
从业绩表现来看,一方面上半年高温天气带动空调消费,小家电产品持续优化创新的背景下,家电企业主营业务业绩迎来大面积普涨;另一方面,部分家电龙头企业跨界布局的新业务业绩增长明显,比如就光伏产业来看,TCL中环(002129.SZ)上半年净利预期增长53.57%-60.42%,美的集团(000333.SZ)旗下的科陆电子(002121.SZ)上半年净利预期增长3.63%–35.76%,创维集团(00751.HK)尚未披露上半年财报,但2022年创维光伏业务营收同比增加191%。
受益于光伏市场需求高景气度、上游硅料价格下行等因素,今年上半年许多光伏上市企业业绩实现同比大幅提升。家电企业在两三年前开始布局光伏业务,也因此迎来了“收成期”。
不过,光伏热潮之下暗流涌动。与曾经的家电市场类似,光伏产业目前已经出现产能过剩及价格战的苗头,许多企业的业绩在前两年的高速增长后也开始放缓,有业内观点认为光伏行业的周期拐点降至,正在面临着大规模扩产以及阶段性产能过剩带来的行业洗牌,在此背景下家电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在加码布局新能源赛道上,一拥而上的家电巨头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家电五虎”齐聚光伏赛道
对于手握充足现金流、但本业增长天花板明显的家电企业而言,需要通过跨界布局新能源产业、预制菜甚至医疗器械等领域,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
光伏行业作为高景气度行业,资金活跃程度高,企业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规模扩张和技术研发。在众多家电巨头看来,与自身主业有一定产业协同性,同时又是朝阳产业的光伏行业无疑是跨界的首选。
从两个行业数据可以看出趋势,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中国家电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48万亿元、1.73万亿元、1.75万亿元,家电行业陷入存量竞争的态势明显。
而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近期数据显示,在制造端,2023年上半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在60%以上;在产品应用端,上半年光伏发电装机规模78.42GW,同比增长154%;在出口端,光伏产品出口总额初步测算超过29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3%。
据记者梳理,目前美的集团、格力电器(000651.SZ)、海尔智家(600690.SH)、TCL科技(000100.SZ)、创维集团等5家头部家电公司均已在光伏和储能等领域有所布局。
今年以来,美的集团进一步加码布局光伏产业。6月,美的集团认购合康新能(300048.SZ)3.32亿股股份,合康新能实际实际承接了美的光伏+户储业务;5月,美的集团通过“委托表决权+定增”方式入主科陆电子(002121.SZ),再度加码储能业务。
目前家电企业在光伏产业中布局的领域有光伏组件、建设安装和渠道分销三个环节。而上述五家企业中,仅有TCL集团控股的TCL中环(002129.SZ)涉及产业中上游的光伏组件环节,为国内硅片龙头企业。其余创维、海尔以及美的仅涉及到产业链下游的建设安装和渠道分销环节。
2019年,TCL集团参与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混改,斥资125亿元收购其100%的股权,并改公司名为TCL中环。经营数据证明,这场投资收益颇丰。2021年和2022年,TCL中环两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08.49亿元。
格力在2021年控股格力钛后,开始构建“光伏+储能+空调”产业生态。2022年,格力斥资30亿元控股盾安环境加码储能业务、牵手华发集团在珠海加强光伏落地后,布局光储的速度逐步提升。
2022年,海尔智家成立新能源品牌纳晖新能源,聚焦绿电(光伏)+ 储能,在分布式领域,当前纳晖新能源主打四大场景解决方案,分别为户用场景、公共建筑、农业场景及工商业场景。
纳晖新能源人士近期表示:“当前公司分布式项目非常受欢迎,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纳晖新能源单独上市。”
创维2020年成立深圳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直接切入分布式光伏的开发、建设和运维市场。2022年财报数据显示,创维光伏业务实现营收119.34亿元,较2021年增长191%;2023年4月,创维新成立了深圳创维储能技术有限公司,加大储能领域布局。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告诉记者,“家电企业可以通过跨界布局新能源赛道,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多元化发展,降低行业周期波动对企业的影响。家电企业在生产制造和销售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渠道优势,可以更好地推广和销售新能源产品。通过与新能源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降低成本。”
光伏产业周期拐点将至
随着光伏产业链头部企业陆续披露2023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市场普遍沉浸在业绩预喜的乐观氛围中。但光伏产业面临阶段性产能过剩,引发行业洗牌的风险也不容小觑。
最近两年来,光伏行业产能规模急剧扩张,产能过剩和潜在的价格战成为业内担忧的问题。尤其是在硅料和石英坩埚两大限制光伏企业生产的瓶颈解除之后,行业的产能得到进一步释放,更加剧了这种担忧。
以光伏产业上游原材料硅料为例,由于产能全面过剩,硅料价格从2022年11月的30万元/吨,直降到2023年1月初的低点15万元/吨左右,在经历2、3月份的小幅抬升后,今年4月继续从20万元/吨一直跌到7月份的7万元/吨,直逼硅料企业成本线。
TCL中环虽然今年上半年取得利润增长,但增速已经明显放缓。TCL中环预计2023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3.57%-60.42%;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29.27%-36.16%。
而对比2022年中报,TCL中环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为92.1%,扣非后净利润则同比增长116.33%。
TCL中环指出,2023年上半年,光伏行业产业链价格快速下行,对经营成果产生压力;产业链竞争博弈剧烈,对市场环境及经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工业4.0制造方式转型,持续提升柔性制造能力,深化产品技术和成本优势,增强内生竞争力,实现穿越周期。
今年以来,包括TCL中环在内,多家光伏企业相继宣布下调硅片价格,一场价格战正在上演。
国内光伏产业在过去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曾多次遭遇产能过剩危机,从光伏产业链来看,从上游到下游,有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个主要环节,通常的逻辑是,上游价格下降会传导至下游,最终会变成整个光伏产业的阶段性产能过剩。
隆基绿能(601012.SH)总裁李振国在今年5月底的上海SNEC光伏展上表示,今年底全行业将形成超过700GW的产能,且仍有产能在规划,若不停止,明年底行业产能规模将达1000GW。
李振国认为,行业规模还会增长,但阶段性过剩的局面,随时都可能会发生。最先受到伤害的是整体没有做好准备的企业,如财务脆弱、技术不够领先、早期品牌通道不够完善的企业。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产能过剩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先进的产能永远不会过剩。对光伏行业来说,只是现阶段的过剩,是落后产能的结构性过剩,行业长期保持增长的趋势没有变。”
家电企业寻找新增长曲线
截至8月8日,有37家家电上市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报业绩预告,其中有超过7成企业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具体来看,其中有17家企业实现预增,6家企业略增,4家企业续亏,6家企业首亏,1家预减。
综合来看,上市家电企业上半年业绩大幅上升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受高温天气影响,空调、冰箱等白色大家电出货量大增;二是随着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同比下降、产品结构优化也对家电利润有提升作用;三是跨界新布局的部分业务进入了“收成期”。
由于业绩向好,叠加近期密集出台的家电促消费政策,也令家电板块再度受到市场关注。
7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持续推动家电下乡。7月以来,各地暑期消费券也密集发放,月内已有广州、沈阳、郑州、苏州等十余地拿出“真金白银”促消费扩内需。
从家电本业来看,前述业内人士认为,家电寻找新增长曲线,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推动家电产品的高端化和智能化升级;二是在场景上不能止于提供单品,要提供成套产品和服务,打造智慧家庭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三是在国际化上,要打开欧美、日韩等高消费市场,依托高品质产品、服务、模式,实现新一轮的产品普及。
而在跨界业务上,在家电产业内部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部分企业布局跨界业务,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车配件、机器人产业、光伏产业等,由于家电产业链企业运营效率高,基本竞争力强,且空调产业链在新能源汽车配件中有竞争力协同作用,受到市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