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了四五家企业,我还是没等到华为的Offer
近日,“华为疑似暂缓校招”的消息在社交媒体引发讨论。有用户爆料称,自己所在的华为校招群已经解散了。目前华为官方尚未对此事进行回应。华为招聘热线工作人员在回复外界咨询时表示,没有收到类似消息,可以直接在官网投递简历。尽管如此,早在几个月前就通过了华为笔试面试的求职者,仍然需要做出选择,到底还要不要等华为?
校园招聘有金九银十的说法,11月已经过了校招的黄金期,然而,一则“华为疑似暂缓2023届校招”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引发讨论。
11月16日下午,在脉脉、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有用户爆料华为暂缓2023届校园招聘,多个官方校招群遭到解散。
有媒体报道,消息最早来自华为公共开发部某一个校招群的HR回应,随后多个校招群相继解散。
这个消息引起了不少参与华为校招的本硕学生的讨论,不少人自发地想把“华为疑似暂缓校招”顶上热搜。他们中不少人在几个月前就通过了华为的笔试面试,也有人为了加入华为推掉了四五家公司的offer。
摆在这些求职者面前的问题是,到底还要不要等下去?
等,还是不等?
木子是一名参与了华为光学工程师岗位校招的研究生,11月17日,他发了三条带有“华为疑似暂缓2023届校招”话题的微博。用他的话说,他要把这件事顶上去。像他这样对华为校招“意难平”的求职者不在少数。
常理来说,校招计划只是企业的规划,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无可厚非,尤其是在当今大厂业务线收缩的情况下,减少招聘也不算什么新鲜事。
但求职者的反应,远超之前其他公司校招计划的调整。
参加华为通用软件开发工程师岗位校招的塔塔告诉《豹变》:“学生怒气大,可能是因为华为一直拖着。要是没有HC(招聘人数),可以说今年不招人。要是HC很少,可以早点给人发offer,大家看到自己不是第一批,基本就不抱希望了。而且华为一直要求空白三方,偶尔来通电话说已经在审批了之类的,大家都以为自己有希望。”
木子也表示,企业要求空白三方对学生影响比较大,他举例说:“A企业一直没有offer的消息,我可以选择先签一个企业保底,这时候如果过段时间A企业给我发offer了,并且给我时间,我是可以选择和保底企业解约,重新和企业A签三方。而华为明确告诉我,不考虑解约,只要第一手的三方。”
有类似经历的恐怕不在少数,有多位参与校招的学生告诉《豹变》,自己的对接人或HR都说过类似今年“华为不等毁约”“只要空白三方”“只要第一手三方”这样的话。
而在等待最终结果的过程中,不时有华为的HR或对接人员,打电话“保温”。所谓保温行为,是指通过笔试面试后,到最后发offer之前,为了部门的招聘KPI,HR或对接人员会不时地给通过了笔试面试的求职者打电话,示意可能有offer,先不要签其他家,这样就能保证部门和企业有足够的待选的求职者。
木子说:“10月份对接人打来电话说我排名还不错,问我有哪些offer,我说了之后,对接人说肯定不如华为给的多。让我再考虑考虑,最好等等华为。”
面试了华为通用软件开发岗的2023届毕业生小冲也表示:“很多人都收到过类似‘希望很大,别签其他公司’的消息。”
截至目前,对于校招是否暂缓、为何部分校招群被解散等问题,华为尚没有官方回应。
华为招聘热线工作人员在回复外界咨询时表示:“目前没有收到具体信息说2023届应届生的招聘截止了,可以直接在官网投递简历。”
但不少学生反映,身边参加校招并且通过面试的人都没有收到offer,也确实有校招官方群解散。木子说:“我所在的不是官方群,而是学生自己组织的池子群,所以没有解散。但我有同学参加了武大和华科的华为官方群,都解散了。”
塔塔提到:“‘池子群’的群友说,数字能源有拿到offer的,他们进度特别快,赢麻了。”
华为数字能源部门原为华为网络能源,于2020年5月更名。2021年6月,华为在原有数字能源产品线基础上,成立了“华为数字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亿元。在2021年年报中,华为更新了业务架构,数字能源已成为与终端BG、华为云计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并列的一级部门。这可能是华为数字能源部门的应聘者能收到offer的原因之一。
除了少数幸运儿,更多的求职者目前都无缘华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求职者长时间的等待和努力付之东流,之前为了等待华为而拒绝的offer,也是一笔损失。
木子最终选择放弃等待华为,签约了保底。他说:“其实也是有损失的,签约的这家不是我最满意的offer,只是因为不敢再拖才签的。我在我们专业里算是offer比较多的了,其他同学如果因为没有比较理想的offer而选择等华为,今年肯定血本无归了。”
小冲也说:“我的华为的对接人比较好,上个月就给我说今年很难,让我签别家了,但是周围为了等华为拒其他公司的同学不在少数。”
“泡池子”的时间越来越长
“华为算是我的白月光,我从入学开始就想进华为。用了几台手机都是荣耀的,觉得很不错,当时荣耀还是华为的。”塔塔说。
华为的产品质量带来的滤镜,加上员工待遇在学生中的口碑,让塔塔早早把华为当做目标,从7月底投简历,到9月中旬面试通过后,她一直在等消息。到今年11月中旬为止,塔塔至少拒了四五份offer,并调侃自己像二哈一样等华为。
“大家都要尽量保证等待华为开奖期间,手里一直有offer。否则,如果华为没开到我们,可能要参加秋招补录或者春招了。有的同学为了华为推了十几个offer。”塔塔说。
最终白月光抵不过现实,没等来华为offer的塔塔,在11月14日签了其他公司。
有类似经历的学生不在少数。华为校招的流程包括分享会、投递简历、笔试、面试。笔试和三轮面试都通过以后,到最后审批结束发offer的这段时间,被大家称为“泡池子”。很多学生自行组建“池子群”。
华为的审批时间较长,进入池子群的学生也较多,泡池子的时间尤其久。
塔塔表示:“听说有好多轮审批,第一轮全部人都会送去平台审批,一般两周;第二轮是定薪定级的审批,一般两周或者3个工作日,这一轮是下到部门的。如果HC下来了,审批结果就下来了,但是今年HC一直不下来,我们就是等这个HC。据说这个下来了以后,HR会电联口头录取意向,然后还要两周审offer。也有人说,第二轮审批完成后,就按照排序发offer。”
塔塔就这样泡了两个月的池子,一些人在泡池子的时间里,心态慢慢从通过笔试面试的喜悦,变为煎熬。
木子的经历也比较类似:“从8月4号投简历,8月24号参加笔试,一直到9月19号和20号,三轮面试都通过了,我的对接人让我继续等通知,后续一直没消息。”
木子表示,进入10月中下旬以后,陆续有企业的offer快过期了,他也问了对接人,得到的无非就是还要等消息,对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下来HC,并且建议他再等等。
直到11月4日,木子最后一个保底的offer快过期了,对接人也没有给出肯定能有offer的保证。木子说,当时校招群里很多人还在赌,但他不敢赌了,就签了保底,没有等华为。
他算了一下,为了等华为,一共拒绝了5个offer。
塔塔告诉《豹变》,尽管华为去年也是给offer比较晚,最早一批10月20日发录用意向书,但因为华为不毁意向,发了录用意向书就稳了。而且去年华为还可以等学生与上一家三方的公司解约,今年不等了,所以去年会比今年好很多。
尽管如此,很多学生仍然看好华为。塔塔表示,互联网大厂比华为的薪资更高,能进固然好,但今年互联网行业并不稳定,不少人担心就业前景。
而华为在员工待遇上一直比较稳定。塔塔说:“有个同学就是因为华为有应届生两年保护期,才选择华为。”
如果拖到现在被华为告知,今年没有HC,对一些人来说多少有些意外。
“HR的态度不一样了”
塔塔现在回头想想,校招时间变长并非没有征兆。“辅导员开会也说过,以前华为是整个集团过来开宣讲会的,搞得轰轰烈烈的,今年都是各个小部门各自组织分享会。而且笔试越来越难,我听身边的朋友说,尤其是任总那番话过后,笔试更难了。”
所谓那番话,就是任正非关于“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的讲话。
当时也点明了华为会对业务线进行相应的收缩:“除了为生存下来的连续性投资以及能够盈利的主要目标,未来几年内不能产生价值和利润的业务应该缩减或关闭,把人力物力集中到主航道来……”
如果单纯考虑业绩,华为减少招聘不难理解,从整体业绩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华为销售收入4458亿元,收入相比2021年同期减少了100亿,而净利润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75亿,下滑了50%。
细分到业务,华为的营业收入则主要由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与消费者终端业务三个部分组成。
2022年8月12日,华为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公司整体营收为301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率为5.0%。与2021年同期相比,销售收入同比下滑5.9%,净利润率同比下滑50%。主要是消费者业务受到影响。
2022年上半年华为消费者终端业务收入为1013亿元人民币,营收占比约为33.6%,收入比2021年年同期减少344亿元。如果对比2019年的业务巅峰时期的同期收入,则减少了1195亿元。
2019年5月份之前,华为收入增长较快,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含荣耀)达到1.18亿台,同比增长24%。
尽管如此,今年华为的校招多少显得有些混乱,并且前后形成了反差。
木子说:“投递的简历时候,很多HR通过各种渠道联系我,希望我加入他们的部门,非常热情。等到简历投递上去以后,HR态度变了好多,爱搭不理,不过这也可以理解,华为的大部分负责校招的对接人都是研发技术人员,只是兼职对接学生,我理解他们工作很忙,也就没有怎么催。”
塔塔也表示,各部门开始招聘的时候还得抢人:“他们会通过打电话、拉群、开分享会等各种方式来拉人。部门之间还会竞争,甚至有的同学因为一开始投了A部门,后面改了B部门,但B部门发现看不到他的简历,因为被锁了,安排不了面试。”
再加上中期不断的保温电话,让很多人预料不到最后的结局。
木子告诉《豹变》,等到春招,他还想再看看机会。希望到时候,求职者能多感受到一些温暖。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