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电视也能谈“护眼”?品牌套路当休矣!

时间:2021-06-15  来源:  作者:

  虽然2021高考大幕已经落下,但用眼健康绝不能放松警惕。我们身边就有不少会损害视力的事物,例如一直标榜“护眼”的激光电视就是其中一个。近期,知名财经大号华尔街报道的一篇文章《又是智商税?你可能也上了激光电视的“当”》,直接揭开了激光电视“护眼”的遮羞布,直指“激光电视‘护眼’,从最开始就是伪命题”!一把悬在激光电视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终于落下!

  

 

  骨子里的“不护眼”,终究不会被语言的修饰所掩盖

  虽然疫情让“健康家电”持续走红,护眼成为大屏产品刚需,但激光电视要想搭上“健康护眼”的快车,着实有一种浓厚的公关炒作意味。

  首先,以激光为光源,通过超短焦投影技术,将蓝色激光经过色轮投射到数字微镜上成像的工作原理,就注定激光电视天生和“护眼”沾不上边。高峰值的蓝色激光极易导致人眼的黄斑区毒素增高,对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今,连配眼镜都是防蓝光的,而市面上大部分激光电视还在采用蓝色半导体激光发生器,是否真的“护眼”,可想而知。

  

 

  事实上,激光电视厂商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因此设置了“自动关机”功能,当用户靠近并遮挡住光源时,主机会自动停止运行。但根本性的问题,并非一个“自动关机”功能就能解决,更不是以公关语言修饰就能掩盖。

  其次,激光电视的屏幕亮度严重不足,最高亮度只有350流明,而且容易受到环境光影响,在较亮的环境下,画面容易受到外界光线干扰发灰发白,色彩、对比度、清晰度大打折扣,因此只能在暗环境下进行观看。而亮度和清晰度不足的问题不只影响体验感,更对眼睛带来巨大的负担。

  想象一下,当你长时间在昏暗的环境下观看激光电视,眼干、眼涩、眼疲劳肯定无法避免,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有科学研究表明,老人如果在昏暗环境下看激光电视,易诱发青光眼的急性发作;孩子长期观看激光电视,容易导致视觉疲劳,从而引发“近视”等问题。

  

 

  最后,如果说前面都只是理论上的推演,那么各大购物平台满屏的吐槽,则从切身体验上对“激光电视不护眼”这一论断进行了实锤。激光电视用户近视度数激增200度、观看激光电视视觉疲劳的例子屡见不鲜;“电视屏幕有漏光,晚上特别明显,吃了漫反射噱头的亏”“我用这个钱买个75-80寸或者98寸的电视不香吗?还不用担心自然光的问题”的负面评论也是不绝于耳。

  漫反射作为激光电视护眼的依据,依旧经不起推敲

  “激光电视采用了漫反射成像原理,与人类的视觉观感体验一致,如同自然界的万物在阳光光线的反射下成像进入眼帘,光线柔和,眼睛更舒适。”很多激光电视厂家在宣传激光电视护眼时,还会着重强调漫反射的成像原理。但如此说辞真的经得起仔细推敲?

  显然,这又是一种偷换概念的行为。其实,只要对光学原理了解的人都知道,对人的眼睛来说,不会在意光是直射、反射,还是折射,色彩、亮度、对比度等视觉要素才是视觉体验与护眼的关键。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在一定范围内,光线越强越亮越好;距离光源越远越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眼科主任医师王凯医生就激光电视等反射光成像的产品是否真“护眼”如是说。

  不止是不护眼,市面上大多数激光电视还没有对焦功能,无法更改焦距。如果平时不小心碰到,还要重新对焦,十分麻烦。更重要的是,这完全不符合效率优先的高效与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如果618你想给家里升级一下电视,可得擦亮双眼。而那些打着激光电视“护眼”旗号的厂家,也是时候该偃旗息鼓了。

  高考虽已结束,但青少年“护眼”的漫漫征程还得继续。除了选购电视的时候,远离不护眼的“激光电视”等产品,更要注意平时用眼健康,如不要熬夜暗光下刷手机、平板等,毕竟大学生超过90%的总体近视率,比高中生81%的近视率还要高出很多。保护我国青少年眼健康,依旧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 家电资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本站所转载图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业性质,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联系方式:sikto@126.com

本网认为,一切网民在进入家电资讯网站主页及各层页面时已经仔细看过本条款并完全同意。敬请谅解。

重点推荐
唯一中国家电企业!AQUA越南荣获双项科技大奖 再获国际认可!海尔洗衣机获英国Quiet Mark静音认证 在精装房市场,销售最好的中国品牌是海尔中央空调 恩博力电器 2024 闪耀行业,2025 再启新程 岁末盘点,海尔智能制造行业最领先 18年引领!卡萨帝为用户发明“双区生活”